各位請支持以核養綠......公投聯署書

 

 下載   goo.gl/ur7QJi

 

1. 日本以重啟8座核電,調降2次電價,目前正準備重啟第九座

2. 以核養綠是日本的最新能源政策

3. 請啟動核四,停役核一核二核三,並停止新的燃煤電廠設立

4. 核廢料國外已有處理技術,未來可以再發電或賣給先進國家處理

  

5. 綠能是減碳,台灣空汙已經非常嚴重了

6. 請政府說明大幅提高綠電,電費要上漲多少

請給全國人民理性的投票和決策

 

下載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載  

 

 

官方網站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Jaso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ttps://www.dcard.tw/f/trending/p/229243833?ref=android

 

@lee94ryry

 

( 壹 ) 個人立場
 
本人不反對再生能源之發展,以提供流動性尖載電力,但反對以火養綠,更反對以再生能源作為中、基載電力。支持以核養綠,我們便能避免下一代暴露於更多空污與碳足跡中。
 
本人更希望大家能正確地認識核能與核廢料的高安全性,而非僅停留於會爆炸,輻射致癌等無根據論述。
 
( 貳 ) 當前能源問題
 
近幾年,台灣在能源議題上面臨了重大考驗。客觀來說,自 2011 年福島核電廠事故引發擔憂開始,在普遍民眾對科普、能源方面知識不足情況下,加上受到了當時的環團與政黨團體鼓吹,最終促成了「我是人,我反核」等一系列盲目反核運動。
 
2016 年民進黨政府完全執政後,又更進一步推出了自欺欺人的「2025 非核家園」政策,以實現其黨綱之以下內容:
 
Post images
圖一:民進黨黨綱能源部分之立場 ( 取自民進黨網站 )
 
圖一證明,民進黨政府並非真以民意作為基礎(小弟從未見聯署或公投),而是為了實現該黨理念,加速了廢核進程。
 
飯盒覺青們是否覺得被騙了呢?
 
好,這樣快速的廢核進程,又會對台灣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?
 
我們先來看看台灣過去四年的發電概況 。選擇近四年原因如下:
 
1. 103 年為馬政府受 102 年各項大型廢核運動施壓後之第一年
2. 此 4 年為藍綠政權交接前後兩年,可從數據來臆測、比較兩黨之間在能源政策方面之差異
 
 
Post images
圖二:台灣 103 ~ 106 年發電概況(自己整理,取自台電)
 
從圖二可知,目前執政黨的能源政策與其黨綱是互相抵觸的 ( 嗯,就自欺欺人嘛 )。
 
黨綱中提到,長年以來能源政策「嚴重破壞環境生態與國人健康」,以及「加深台灣進口能源與核能的依賴,也妨礙台灣轉往綠色經濟的發展」。然而,執政黨完全執政兩年多來,我們的火電佔比(98% 以上仰賴進口,且較其他能源更破壞國人健康與生態)卻是不斷地往上升。
 
不僅如此,我們也看到了承擔基載的燃煤與核電佔比之和,呈現了滑落狀態 ( 且備轉、備用電量吃緊;詳情於後段陳述 )。
 
表一:台灣歷年各部門燃燒之 CO2 排放量 ( 取自經濟部能源局 )
Post images
 
燃煤發電量方面,卻在民進黨上任後飆升。這意味著快速廢核不僅沒穩固基載,還增加了空氣污染源與暖化速度。從表一可知,能源方面漲幅與總碳排,在 2016 來到新高。
 
綜觀上述數據,我們看到了當前政府僅在意加速廢核進程,而對其他方面一概不顧。
 
最可笑的是,口口聲聲說發展綠能,106 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卻較 105 年低(參見圖二)。
 
至此,我不禁想問,這真的是健康的能源轉型嗎?
如果只顧將核電趕盡殺絕,完全以火電替代,我們又必須多承擔多少的空污成本與碳足跡?
我們一定要在養綠時,甚至養綠後,完全廢掉核能嗎?
 
( 參 ) 台灣真的缺電嗎?
 
相信這一兩年,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。同樣的,我們以量化數據來看看台灣近年狀況。
 
一、備轉容量率
 
以下為近年備轉容量率吃緊之天數一覽:
 
Post images
圖三:台灣歷年備轉容量率低於 6% 與備轉容量低於 90 萬瓩之天數
 
由圖三可見,備轉容量低於 6% 之天數一年比一年多,尤其在 105 年飆升。台電表示,根據以往經驗,備轉容量率大約在 7.2% 左右,才能足夠不缺電。
 
這代表我們在廢核的同時,不乏增加了缺電的疑慮及可能性。
 
二、備用容量率
 
根據國際能源署建議,一國電力之備用容量率應處於 20 ~ 35% 之間。除為部分機組維修時備用,也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,更確保國家具備經濟發展空間。
 
究竟台灣的備用容量為何?讓我們比較一下 2017 年台灣與他國之備用容量率。
 
表二:各國備用容量一覽(取自各國之電力公司)
Post images
 
選擇表二國家作為比較對象,是由於:
 
1. 馬來西亞為人口與台灣最接近之國家。
2. 大韓民國在人均GDP、經濟結構、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等重點指標與台灣最接近。
3. 英國、香港、新加坡同屬島嶼,且缺乏天然資源。
 
從表二看來,台灣的 9.8% 是唯一不符合國際能源署建議的國家。
 
這不僅意味著台灣面臨缺電危機的機率較其他國家高,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間接被限制。
 
而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,可歸功於民進黨上任後的加速廢核進程。其導致了基載、備轉、備用電力皆不足的窘境。而這多少也是 815 停電因素之一。
 
 
( 肆 ) 我們因 2025 非核家園,降低了多少電力供給品質?
 
台灣在電力供應品質方面排名,自 2013/14、2014/15、2015/16 馬政府時期的全球 28 名,於 105 年民進黨完全執政起,硬生生跌落至 2016/17 之 35 名(根據 World Economic Forum,台灣在該領域分數由 6.2 下滑至 6.0)。
 
在最新之 2017/18 評比中,台灣名次又下滑至 41 (僅 5.8 分),為歷年最低點。
 
這些,似乎也歸咎於先前已陳述過之客觀數據:
 
1. 快速廢核導致基載量減少
2. 備轉率、備用率低下
 
順道一提,於 ( 參 ) 所以提及之國家, 在今年供電排名上都在台灣前面。而 2017/18 評比裡,也是台灣第一次輸給馬來西亞 ( 38 名 )。
 
台灣和韓國也是這些國家中唯二對核能採反對立場。沒錯,連現階段尚未啟用核能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,也不排除未來電力需求增加時使用。
 
然而,韓國的做法較台灣溫和許多。文在寅已指出,韓國仍會繼續使用現階段已投入建造之核電廠,以確保基載及供電穩定,更緩衝也給足了時間以確保穩健的再生能源發展。
 
反觀台灣核四,直接在未完成時廢除,不僅是資源上的浪費,也將台灣民眾暴露在更高的污染環境。
 
( 伍 ) 結語與期望
 
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,台灣能恢復核四的建造,或是投入預算蓋建新核電廠,以緩衝民進黨之 2025 年「20% 綠能」目標,並限制火力發電的發展,避免台灣人民暴露在高污染、高暖化環境中。
 
德國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時間,才將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 20% ( 1990~2010 )。況且,德國也未因此而直接中止核電廠的運作,穩固了基載與低碳排原則。再者,就算發展起來,也不代表德國完全擺脫必須在尖峰時自鄰國引進電力的問題,畢竟再生能源只是穩定性較低的尖載能源種類。
 
希望我們能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,更永續的能源發展。
 
大家一起救救台灣!

Jaso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認真】拯救台灣! 支持核電!「以核養綠」公投行動支持、討論串

claus72345   作者
 
 
 
 
 
 
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行動!
以核養綠是一群熱愛台灣的學者所發起的公投連署活動。
發起人質疑政府政策「2025年台灣綠能發電占20%」 是場騙局
不僅有高額到莫名其妙的發電輔助預算
受限於台灣的地理因素加上科技技術的限制,
發電量20%的目標達成的機率微乎其微
對此議案有興趣的巴友也歡迎多了解各方面的相關資料
 
莽撞推行綠能政策的代價
目前的綠能政策看似美好,實際上卻不可為。
若失敗,台灣人將在未來20年負擔上兆元的債務
政府只能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,
更會造成已經每況愈下的空氣品質更加差勁。
民眾得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大幅提升!
更不用提重演815大缺電的可能性了!
(本魯有異位性皮膚病,它在我18年來的人生中對我有很深的影響。發病之後整個人變得暴躁、孤僻,感觸特別深。)
 
以核養綠行動並不是反對綠能
而是在當前環境之下,台灣沒有足夠的資本推行綠能。
舉大家的很愛提的德國來說;
德國推行廢核、綠能發電以來,電價大幅上漲
碳排放量不減反升,因為綠能發電的不穩定,依舊需要火力發電廠的運作來確保隨時都有發電廠運作。
況且德國還有歐陸電網,他們剛推行綠能發電的日子,全都是靠跟法國買電撐過來的。
以台灣的情況來看,綠能不該躁進的推行
台灣就是台灣,不應有「有某某國家能行 我們為何不」 的想法。
以便宜的核電,節省台灣的發電開銷,再拿這些資金去一步步的推行綠能才是正確之道。
 
簡單介紹完之後 請幫我們一個忙
在8/31號前 我們需要蒐集30萬份連署書來發起公投
這樣才能趕上年底前的大選
不論看著場外的你是否支持我們的理念,都希望你能夠寫下連署書。
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人民!
以核養綠行動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!
中選會蓄意阻撓此活動的推行,本應五個月的募集時間現只限縮到兩個月!
連想要在Facebook打廣告都被莫名其妙的理由阻擋!
麻煩幫我們填寫連署書 可以的話再推行這個活動給朋友家人知道!
不再受政治人物操控,
我們這次真的有機會以靠自己的力量影響台灣!!
 
不論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對此行動是否支持 拜託各位頂起此串 Facebook上追蹤一下
讓更多人能看了解這項議案!! 謝謝各位!!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Jaso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